《中国经济周刊》 | 陕西:改革“点火”,三秦焕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近年来,陕西下大气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通过近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许多可喜成果和变化。
据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刚在今年6月份国新办举办的“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新闻发布会上披露, 近3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三项改革“点火”,持续放大“秦创原”效能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从2020年到2023年,陕西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11.3%,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国排名由第15位上升至第9位。
西咸新区是秦创原建设总窗口。数据显示,西咸新区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是2021年初的18.1倍、6.6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位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排名提升,和秦创原的建设密不可分,“三项改革”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难题,成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
时针拨到3年前。2021年3月,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全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总平台、总源头和总引擎。一年后,陕西又启动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实施“三项改革”,探索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陕西路径”。
“‘秦创原’每个字都饱含深意。”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秦,代表三秦大地,更代表着老陕人那股干事创业的“拧劲儿”,秦人秦地,勤奋执着;创,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原,是陕西独有地貌,同时要追根溯源进行研究,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做科创源头、创新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来自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管理办的运营经理刘宗会分享了一个案例。他们知晓陕西麦克斯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符合交通银行陕西分行的 “交银秦创—人才贷”信息后,协调对接公司成功获得100万元授信,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
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发力“卡脖子”难题
通过秦创原赋能,企业不断传来好消息。
陕西探索“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创新模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西安市高新区发起成立的光电子类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光电芯片研发、中试代工等“硬”服务。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黄光区
“公司成立至今,已为超过100家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客户提供了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入驻企业的多项科技成果及产品突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填补了国内空白。”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助理张晓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晓雷说:“我们的平台升级步伐越来越快。” 2024年,公司正对现有平台进行全面升级, “新升级的平台将在明年二季度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如果顺利通过,就能为企业提供中试服务。现在已经有企业在排产了”。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到2026年,陕西力争新增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比重超过60%。
接受采访的企业也反映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短板。例如陕西某些前沿领域的应用场景仍弱于沿海地域,企业相关人员认为有关部门应推动产业链群协同创新,在开放应用场景、搭建产业联盟上加强合作,给更多创新企业提供舞台。
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高校院所相比有所差别,而且与行业内顶级企业相比在薪酬待遇上存在差距,企业在引进高层次的研发、工艺人才方面不占优势,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企业相关人员建议应创新高水平人才招引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人才。
本文节选自 | 《中国经济周刊》【第888期】2024年-20期